一个人搞科研,我要怎么办

能理解这种焦虑,特别是没有进展和方向的时候,这感觉就像是晃荡在汪洋大海上,你不知道往前还是往后。

一个人搞科研,大概有 5 个阶段的难,下文会逐一分析一下,并给出相应的对策

阶段 1: 不知道从哪里开始 #

导师扔给你一个课题,然后导师也不熟悉,没做过。你是课题组开山始祖,所以你除了有个课题之外,什么都没有。

万里长征第一步。

首先,课题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

比如,如果你是计算机学生,研究的课题是石墨烯,那么这个跨度太大了。 如果是一个人研究,确保课题在你的领域之内。

然后,确保课题是你感兴趣的

一个人研究一个课题,毫无疑问,肯定是有难度的。 根据福格行为模型,一个行为得以发生,行为者首先需要有进行此行为的动机和操作此行为的能力。

而人的行为动机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。所谓外部动机,是指你的论文成功发表你得以毕业,老师夸奖,拿优,国奖,好的工作以及高富帅白富美什么的。 但是外部动机有个缺点,就是它扛不住延迟, 如果目标离现在很远,动机力量有限。 而内部动机不一样,内部动机是指由于做某种事能激发人的兴趣,令人愉快,活动本身就是行动者所追求的目的。 高的内部动机,合适的能力,是确保成功的基础。

所以,很简单,既然一个人做科研,可以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力所能及的课题。

不知道怎么选择感兴趣的课题,那么就慢慢找。

阶段 2: 课题确立了,但感觉超出了自己的能力 #

典型表现,文献看不懂。

这说明你的课题短暂地超出了你的能力,比你想象的负责,原来的评估有点问题,这是常态。 这时候需要你自己来评估,是非常非常地超出自己的水平,还是觉得通过学习是可以解决的。

这个只有你自己能评估,没有人能帮助你。 如果你觉得你肯定无法驾驭,那不好意思,需要回到第一步,这会比较痛苦。 如果你觉得还是可以学习,那么你应该继续阅读相关领域的材料。

你可以针对你不了解的部分,扩大搜索,找到更多入门的知识。特别是你在阅读文献的时候,可以根据参考文献的提示,找到相关的文章,看其他人是怎么奠定你所在的领域。

这个阶段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。 等到你不畏惧领域里的文献,那么这个阶段就算是过了。

阶段 3:能看懂文献,但找不到创新点 #

文献都能看懂了,也大致知道作者的方案,但自己找不到切入的点。 这个阶段不会持续很长,你的论文看的还不够,或者看的方向太散, 没有找准一个领域。 这个时候你可以重新回去阅读综述文章,留意文章的批评和建议,这些都是你可以突破的地方。 相信我,只要你看的足够多,你肯定能找到创新点。

阶段 4:自己的 idea 做不出来 #

你的实验无法证实你的 idea

这是非常痛苦的,你可能觉得这是一个 brilliant idea,但是这个 idea 做不出来,实验不支持。然而这就是科研和商业的常态。 实际中, 99% 的假设都是虚无假设,做不出来的,我们看到的效应都是随机效应。

这是科研的意义,你正在为人类做出卓越的贡献,也就是证伪了很多错误的认知。 科研教会我们正确做人,不要随便下结论,多半得不到实证支持。

如果实验结果不支持,那么就开始检查实验设计和实验步骤,调查是不是有缺陷的地方,有变量没有控制住,有实验条件错误,等等。

然后重新开始

直到你觉得已经无法修改,但实验还是不支持, 那么没有办法,换个 idea 再来一遍。

这非常痛苦,我能理解,但是你就是在这种磨炼中成长。我后面会说,它怎么磨炼你。

阶段 5: 屡投不中 #

终于你千辛万苦,一个人把论文写完,信心满满的投出去。

但是,

挂了!

心情一定特别特别复杂,灰心丧气,能理解,但生活还要继续。

认真看审稿意见,按照审稿人的意见,认真的修改。 每一篇文章都是修改出来的,你也不例外。

这个过程也是需要很久的,但是多半到了这一步,不出意外是可以投出去的。

你需要的是一点耐心。

最后,你的耐心 #

从阶段 1 到阶段 5, 每个阶段里,都可能需要消耗很长的时间,每一步都极其艰难,特别是你得不到实质性的帮助的时候。

我前面说过,这就是人生的磨炼,倘若你按照我说的,那么你的人生在这一次磨炼之后,必将金光闪闪,从此好运和你相连, 发 SCI 都是小菜一碟。

遇到人生磨炼,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?

  • 吐槽学校老师?
  • 吐槽学术环境?
  • 悔不当初?
  • 逃避,不想写?
  • 退学?

不,你做这些都没用,并不能帮你发 sci, 你要做的是安定下来,关照自己的内心。

你很难受,作为一个局外人,去审视那个难受的人,看他正在遭遇什么,看他遇到了一个天大的困难,看他准备怎么处理,看他挣扎。

当你冷静的看待这些困难的时候,你才能找出最佳的看多了,你的心就宽了,当你面对各种繁杂的困难,内心安静,思绪安定,你才能真正 handle 大事, 这才是发 sci 的心态。

不仅是科研,你将终身受益

如果读不懂我说的,那么建议读一下王阳明。